3)第839章 夺兵权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甚至兵为将有,有私兵私军。那时权宜之计,如今肯定不行的。朝廷要扩军,兵将分离越发重要。士兵平时由专门的军官训练,然后作战之时重编,再抽调将领统领指挥,这能避免很多隐患。”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也很清楚知道,虽然这种模式,可能会让士兵跟将领之间不熟,但长远来看,这依然是有必要且有好处的。

  过去的卫府兵制下,本来也已经是兵将分离的。

  用那些经验丰富的中低级武官,专门负责训练士兵。而用那些高级将领,专门负责指挥作战,各展所长。

  至于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只是士兵训练的好,装备好,那么以军规统兵,就不应当有兵将不识就混乱的道理。

  “陛下,以文臣任枢密使,这没问题,但不能以文臣来任统兵将领,这个得分清楚。一定不能让外行统领内行,若用文官去带兵打仗,这会发生悲剧的。”李超提醒李世民。

  枢密使这个职务,虽然说是朝廷军队的最高职务,但毕竟枢密使负责的是军符军令,又不是指挥作战。

  好比过去朝廷的兵部尚书,也一样用文臣。

  虽然这个军制改革计划,是李超炮制出来的,但李超却是猜测了李世民的想法。

  新的军制,其实就是为了均衡。

  宰相们为什么反对这个计划,因为这个计划削夺了宰相们的军权。设立枢密院,变相的夺了兵部的权,而偏偏枢密院不属于三省任何一省。

  枢密使掌管兵权,宰相们还管着兵部,但兵部只剩下了后勤装备这一块了。

  为什么要削宰相们的军权?

  因为如今的群相制度,虽然有点民-主议政的样子,可实际上权力却很大,李世民那是打天下的皇帝,所以还能与宰相们分权抗衡,但如果换个皇帝,换个本事平庸点的,估计就是宰相替皇帝拿主意了。

  正是因此,李超提出的这个计划里,弄出了枢密院,看似多此一举,但实际上却是大有深意。

  多了一个枢密院,宰相们的权柄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军权,皇帝又能心安一些。

  以后军队这一块,真正是皇帝说了算,选派哪个将领出征,皇帝说了算。

  不过以后诸位的大将军、将军们,则没什么实权了,南北衙诸卫,就是将领们寄禄所在,成了一个升迁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不打仗时吃闲饭的地方。

  朝廷拥有八十万大军,真正统兵者,都是一群五六品的都尉校尉等中低级将领,朝廷再不用担心将领们拥兵自重之类的事情了。

  高级将领们平时好吃好喝的养着,只有打仗了,才会派他们出征。

  而在李超的这个军制下,朝廷将正式裁撤天下十八道的各个大都督府、和五十四个都督府。

  裁撤掉这些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后,朝廷将在各州刺史之下,设立一个将军。比如荆州,荆州刺史下,就设一个荆州将军。这个将军平时也是不能直接统兵的,就负责下本州的府兵点选征召、后勤军械这些,只有遇战事,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才能征召府兵作战。

  一般也只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敌人入侵,或者发生造反,大股强盗等情况时,才能在得到军令兵符后统兵,一旦朝廷派了将领到达,他们就得交出兵权。

  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避免地方出现军头。

  不过为了军事需要,李超也提议,在枢密院下,设立前后左中右五个都督府。分驻大唐五个重要地区,统领几个道数十州的军务。当然,和枢密院一样,只是负责军符军令,但不统兵。

  “文远,你觉得谁适合做这第一任枢密使?”

  “卫国公李靖!”李超回答。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