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三章 议院(下)_大明天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任务。一般要用到两个舌人,才能把一句话的大概意思搞明白。

  果然如上议院的议员们所想,当知道这个议员可以坐着开会而拿到钱后,本地人选举的热情高涨。只有一个名额的地区,竟然有十多个人想要竞选这个议员。不过要会说华语这一条就戳破了许多人的美梦,越是远离马尼拉的地区,会说华语的越少。

  不过很多脑筋灵活的本地人,通过反复问询确定了这个选举是在半年后进行,就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很快,马尼拉附近的华人成了香饽饽,本地人开出优厚的条件,请他们前去教授华语,甚至有很多人住到了华人聚集区,请华人陪着说话。一时常常有不大标准的中国话响起:”泥蒿,蟹蟹……“

  受到这种现象的启发,就有上议院的议员提出以后在吕宋只能以华语作为官方语言,并且大力开展对本地人的华语教学。在上议院提出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第二条法律《关于吕宋官方语言的规定》出炉了,法律规定,在吕宋所有的官方文书,商业契约都必须而且只能使用汉字。在收税时,如果本地人的家主会说华语,将会减免其税一成。

  虽然关于收税的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但本地人当然知道收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西班牙人也会收税。现在知道有这样的好事,使得学习华语的风气一时在整个吕宋岛迅速弥漫开来。吕宋的华人已经没有精力去做其它的事了,只是做华语教习就已经比原来的日子要好过得多了。

  李大贵将这些情况报告给戴春风,对于今年吕宋的农业情况表示了担忧。而戴春风大手一挥道:”这个比较重要,内地现在又不是差这点粮食救命,急什么。“他在讲武堂听过皇帝的课,知道征服一个民族,最迅速最便捷的方法便是消灭他们的语言。现在吕宋人自发地学习华语,这对于大明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粮食问题和这个相比就是个渣。

  吕宋人之所以会掀起学习华语的热潮,当然与竞选议员和减税有关,但也与当地的语言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吕宋语言种类太多,也许十里之外说的就是另一种语言,使得大家交流其实很不方便。而且这时候吕宋使用最多的塔加洛语才刚刚形成文字不久(一五九四年出现第一本用塔加洛语书写的书籍),这就使得华语的流行并没有遭遇到本土语言的强烈反抗。

  戴春风立即派人将这个情报直接报到御前,朱由校自然是喜不自胜,命令在河南召集了大量的生员甚至童生,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拼音培训,然后当成师范生运到吕宋,一口气在吕宋开办了大量的华语学校,专门用来教授当地人说华语,认简单的汉字。至于为什么要用河南人而不用更近的福建人和广东人,那当然是因为河南人的口音至少能让大多数中国人听懂。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