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9章 西部战略_朕即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则被迁到了河中、七河以北。

  虽然说这一次次战事打的都不是蒙古,但却一刀刀都砍向了蒙古的退路。

  蒙古现在还是割部落联盟形势,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所以不具备匈奴人一样的战略争霸能力,根本无法在西域跟大宋争夺影响力。

  甚至有一部蒙古还充当了大宋的打手,帮着大宋在西域扩充势力。

  这等于他们自己把自己的退路给锁死了,西域一带都是大宋的势力范围,切断了北方胡虏的左臂。

  大汉花费数百年时间才作到的战略布局,赵桓因缘巧合下,二十年就实现了。

  不过如果说全是巧合也不妥,能抓住这个机遇也是因为大宋国力昌盛,能够直接动员十几万军队开赴进西域。

  而宋军的统帅岳飞、虞允文又都是超世之杰,可以指挥着战力跨越时代的宋军,最大程度上实现赵桓的意志。

  所以才能在蒙古人势力未展开之前,就已经平定了西域,断其左臂。

  林舜华对赵桓分析道:“蒙古人向西逃窜,等于是自投于屠刀之前。在河中、七河一带,有我朝大量驻军。”

  “没有了漫长的荒漠、草原阻挡,蒙古人直面我朝火炮、火枪,正面迎击堂堂之阵,完全是在送死。”

  “所以蒙古人向西逃窜要比留在原地还要危险,至少在漠北,还有一段的草原、荒漠阻挡着静塞军。”

  “这才是为何河北商人能够不断削弱蒙古人实力。”

  赵桓点了点头,这位从不见于史书的河间知州,以绝对精干的政治才能给赵桓留下了深刻无比的印象。

  大宋内官员也不都是庸庸碌碌的,有很多能力斐然的人杰身处在地方岗位上,默默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或许不为人知,但正是靠着这些人,才推动着整个社会向高度治理发展,推动着大宋经济、文明快速发展。

  思考了片刻,赵桓对林舜华问道:“那卿以为这左路铁轨在何出修建合适?”

  林舜华想都没想,说道:“必然是祁连山下。自古以来,中原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军事重镇都设立在此处。”

  倒是的确如此,在寻常人印象中,明朝是没有西域的。

  但其实为了沟通西域,明朝也在甘肃修路,甚至专门设置了防御的堡垒,驻军守卫。

  明朝可以连近在咫尺的河套都不要,敢言复河套者斩,也要花费重金在这里驻军防卫。

  大宋如果首条向西的铁路开设,道路也是差不多的。

  具体可能还要太学院去实际考量,但绝对不会偏差超过几十里。

  人类历史都是在循环往复,不要小觑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家、科学技术人员。

  两千年前汉朝的战略,两千年后,天朝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跟着走了下来。

  这中间每个王朝,只要经略西域,那么可以选择的战略、修建的道路都是一样的,在同一片关键要地,走相同的路线。

  只要地理形势还依旧存在,道路还铺设在地上,就不会有多少改变。

  历史最迷人的就在于他的厚重感,一个民族数千年一代代的耕耘,终将见到成果。

  不过大宋要推进这一步,眼下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