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7章 文化征服_朕即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韩穗的马屁拍的很贴切,但赵桓也就是微微一笑。

  大宋如今整体甚么情况,他比韩穗要清楚的多,所以直接问道:“国家藩臣大概只有二十多个,在不是藩臣的国家中,你们如何经营?”

  对外开拓不可能只依靠国家,那就会退回成封建王朝对外的军事征服,将靡耗巨大。

  要有盈利性的扩展,还行需要依靠民间力量。

  韩穗回道:“关于在异域他乡经营,我朝闽南商人有近百年的成功经验。”

  “一般为了稳固势力,增强商队凝聚力,商队东家会采取结拜为兄弟,收取义子等行为。”

  “然后买通当地官员,以形成贸易网络。”

  这方式有意思了,结拜为兄弟,收取义子,买通官员。

  怎么看怎么像中原五代那会儿的风格。

  这要是哪个商队东家收了一个李存孝这种级别的义子,结拜了几个关羽这种级别的兄弟。

  那可有的乐了,他手下这些兄弟、义子在海外可以轻松帮他打下一大片疆土。

  至少占下几万亩地,建个坞堡,搞殖民经济完全不成问题。

  而且他们不是乱占地的,这些出海的大商人都是沿海地区的乡党,能很轻松的组建起一个贸易网络。

  沿海的贸易网络遍布中原沿海、高丽、东瀛以及南洋。

  这个南洋的范围很容易理解,就是郑和下西洋走过的那条航路。

  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在大明被盛赞。

  其实他的航线是唐宋以来,中原商人都已经走过的商路,而且几乎是公开的情报。

  他不是去探索,而是去宣威。

  朱棣派郑和南下时目的说的很明确,扬大明国威于南洋诸藩。

  大明本身就知道这条航线上大概有哪些国家,有哪些陆地、港口。

  这是完全不同于麦哲伦的探索。只是大明的规模比较庞大,一次出动了两万多海军。

  在这次扬国威的背后,唐宋闽南商人探索出来的那个贸易网络,才是赵桓更关注的。

  赵桓跟韩穗谈的认真,诗怡跟燕颖买的也热闹。

  交谈这一会儿时间,她俩已经买好了十几款布匹。

  燕颖扯开一块白色布料,在赵桓身上认真比量了一番,说道:“公子,你看这布料,这种针脚绣制方式,此前还从未见过。”

  “在这锦缎上用金线做纹路,绣出来的灯球、竞渡、艾虎、云月,是连京城也没见过的锦绣。”

  诗怡解释道:“这是苏州一种独特的绣制方式。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通于画,可以画理之深浅评之。”

  苏锦、苏绣都是苏州特产啊。

  韩穗也说道:“这苏绣尤其盛行于海外,价比黄金。”

  赵桓大方的一挥手,说道:“喜欢就挑几匹吧。你们都会裁衣吗?”

  在赵桓穿越之前,大宋的主要制衣方式就是买匹布回家自己用针线裁缝。

  也有心灵手巧的妇人会帮其他人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