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4章 大宋日不落,从兴灭继绝开始!_朕即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耶律延喜也听说过耶律大石正在西方征战,开疆拓土,连忙说道:“耶律大石原为辽国臣属,篡逆僭位,实乃逆贼。我只召集义士,必能重振辽国国祚。”

  赵桓微微摇头,说道:“契丹久经战乱,实力大损,再陷入东西之争,朕于心不忍啊。”

  耶律延喜微微一愣,很快反应过来,试探着说道:“官家所言甚是。不如让我率众协助耶律大石,为其后盾,一同延续辽国社稷?”

  “此言甚善。”赵桓笑着赞许道。

  这天下那么广阔,大宋不可能全部占完。

  尤其中原以北的平原与荒漠,一定是游牧民族在上面放牧。

  如果不给契丹,那就是留给了蒙古或者突厥。

  后世的中亚五国都名叫某某斯坦,显然就是汉化失败的结局。

  在这块土地上割一片疆土给契丹,让他们重建辽国社稷,在当地推行汉家文化,赵桓并不是不能接受。

  大宋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并不一定照搬大英的殖民体系。

  而是可以套用中原的宗藩体系。想要贸易,想要原材料,哪个番邦敢拒绝中原天子的命令?如果从打开原材料和贸易市场的角度而言,效果相差不大。

  至于驻兵,其实并没有太大必要。在藩宗体系,中原将领都可以调动当地的军队。甚至中原发生战争,藩臣还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派兵相助。

  只是在边境上,中原将军会征调胡骑。在内地、北方,这个调兵距离太远,得不偿失。

  甚至大宋可以命令各藩国施行统一的法律,一致的税法,相同的政体。

  比如当下宋、西夏与西辽三国便用的是相同的政体、一样的税率、一致的服侍甚至相同的语言。

  随着西辽版图在西域的扩大,等于大宋势力范围也在扩大,从中原向西域、大食方向一直驱赶突厥文明,扩大汉家文化势力范围。

  这个还不太明显,毕竟大宋浪费一些时间也能做到。

  但把耶律延喜册封到蒙古西部的草原上,效果就立竿见影了。等于汉家文化从中原农耕区向北驱赶了一部分蒙古势力,将诸夏文明扩充到了草原的势力范围。

  赵桓对着地图说道:“西辽正在黑汉国境内征战,你就带着契丹族人去黑汉国北面吧,碎叶水以西,皆为契丹游牧之所。”

  碎叶水即楚河,夹在咸海以东锡尔河与天山西北额尔齐斯河之间,西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驱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锡尔河一带后,筑城驻守。因当时军中将士多为楚人,所以命名为楚城,河流则改称楚河。

  大唐一统中原,在西域建安西四镇,这里随碎叶城更名为碎叶水了。据说一代大文豪李白就出生在这里。

  耶律延喜的封地就在碎叶水的更西边。

  当地都是突厥部落与伊教徒。大宋如今的势力显然还辐射不过去。

  把耶律延喜丢过去,至少能为王前驱,把汉家文化推广过去。

  耶律延喜并不是孤身过去复国,赵桓在俘虏的金军俘虏中挑选了一万多名契丹士兵送给他为部下,又赏赐给五百万贯钱,允许他在北京打出东辽旗号,招募子民,前往远方开拓。

  凡是契丹一族遗老,愿意跟他离去的都可以收拾行囊离开中原了。

  大宋可不打算给这些遗老遗少们什么特权。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