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9章 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祸患的方法_朕即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根治的死节。

  但穿越到大宋,这一切就完全没有那么复杂了。一切的问题,都能够一个方法轻松破解。

  那就是把文明往前推动一步。

  游牧文明是农业文明的死敌?

  戎狄炽强,为患北疆?

  那来跟工业文明试试?

  当游牧铁骑南下,遇到一个强大的工业帝国。

  那画面简直……惨烈的不忍直视。

  当工业文明出现那一刻,所谓的漠北,所谓的北方游牧民族,就再不配谈什么“劲兵骁将强于中国”了。

  能歌善舞才是他们的民族特点。

  不要跟工业帝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军事实力,更不要用弓剑刀枪尝试去冲击工业帝国先进的火器阵线。

  因为赵桓有这份规划,所以关注点与一众大臣们略有不同,更加在意整体粮食产量。

  杨时眉头微蹙,思考了片刻,认真的回道:“官家,我大宋幅员辽阔,疆域万里,各地粮食产量差异极大。如陕西、永兴军、秦凤路等地,粮食产量略低,亩产只有两石左右。”

  “而在成都一带,据闻粮食产量最高能达到七八石。”

  “我朝最受人景仰的千古名臣,范文正公,知苏州时,曾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详述,苏州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这是精米,在大宋任何地区基本都是稻子二石折米一石。”

  “这就意味着在我朝粮仓,苏湖一带亩产约有四至六石。”

  赵桓听的极为认真,如陕西、秦凤路这些地区亩产量略低倒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因为降水量不足。而南方亩产较高,反而不是因为降水,而是因为温度。

  千古有名的占城稻,早在大宋开国之初就已经传入中原。而且南方各州,历任监司官员都极力推广,在大宋已经十分普及。

  这种水稻一年能够三熟,从种下到收割仅仅五十余日,是提高亩产的良种。

  因此在大宋,南方土地的亩产量一般要高于北方。如果精耕细作,改进农业生产水平,也会出现成都那种令人惊叹的情况,一亩地产量八石。

  赵桓算了一下,说道:“仅苏州一地,田地三万四千顷就能产谷一千四百万至两千万石左右?”

  “远远不止。”计相杨时纠正道:“这三万四千顷田地数量是范文正公上报的,系出税者数量。当地还有大量士大夫不上税土地,以及隐匿的田地。”

  “苏州一带的土地在这次肃清中属于首批丈量完成的一批,我司统计的苏州良田为五万两千顷,产谷至少亦在两千一百万石,高可达三千万石。”

  三千万石。

  大宋禁军士兵月粮为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靖康年间禁军口粮一路下滑至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这说明一个壮汉一个月的口粮在两石以上,妇女儿童老人,一个月八九斗也饿不着。

  大宋男女老少平均下来,每月粮食消耗在一石至两石中间。

  这三千万石粮食足够供养近三千万人一个月。而大宋总共也才一亿人口。

  难怪说苏湖熟,天下足。

  赵桓说道:“虽然产粮数无法确定,但区间总能有所合算,最低也有二十亿石,高或可达三十至四十亿。朕算的没错吧?”

  “的确如此。”

  “可按我朝百姓每月耗粮一石算,一亿百姓一年也不过十二亿石消耗。所有数据皆取下限,也至少应该还有八亿石存余,这些粮食都到哪里去了?”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