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殿下_难消帝王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难消帝王恩!

  耿笛身上的伤口已经被包扎好,但眼睛还是无法视物,这几天他转了好几个地方,直到现在眼睛被蒙上,耿笛暗暗猜测,恐怕这就要到了。

  耿笛落到如今的局面,在意料之中,又完全不在意料之中。至少,他可没想到竟然有人敢在皇帝手下截人。

  耿笛从孤身进京时就已经做好准备,他辅佐了慕容家三代君主,见证了前朝的衰亡,见证了明武帝废帝自立,也见证了明武帝末年那场宫廷动乱。前太子尚且难免,何况他一个外人呢?这大概是任何一个名将都难以摆脱的宿命,青年时抛头颅洒热血,壮年时四处征战,煊煊赫赫,晚年却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耿笛被急召回京固然有尹轶琨那个小人的功劳,但是耿笛知道,根源还在于当今圣上。耿家在潼关洛阳一代经营太久,皇帝已经起疑了。

  但是耿笛自己却问心无愧,他回绝了军中谋士激进的提议,将子侄们留在边关,自己只带了寥寥几个亲信回邺都。他回到都城后立刻进宫面圣,慷慨激昂陈述自己的忠心,提醒皇帝亲贤臣远小人。最开始这个办法确实有用,耿笛被困在将军府中,虽然行动受制,但好歹衣食无忧,每日还能逗弄半大的孙儿。可是形势越来越紧张,六月时耿笛被捕下狱,虽然后面在各方故友的奔走下放了出来,但是耿笛明显能感觉到,自己身边多了许多眼睛。

  耿笛一举一动都被监视,他没法和外界联络,自然也没办法嘱咐边关的耿家军。后来,耿笛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赵军在边关散布谣言,耿家的子侄们以为耿笛被昏君杀戮,气愤不已,赵军趁机偷袭潼关。几天后耿家军艰难地夺回了潼关。但是这就像一个引子一样,从潼关开始,边境线其他地方也陆续爆发出规模不等的战乱,整个齐朝陷入动荡中。

  虽然耿家军坚守在前线抗敌,但是皇帝的疑心彻底被点爆了。尹轶琨拼命鼓吹中秋之乱是耿家和赵军里应外合,耿家人早有不轨之心。皇帝本就多疑,听到尹轶琨的说法后杀心越来越重,即便和耿笛交好的老臣以命担保,皇帝也还是下令,处死耿笛。

  耿笛得知这个消息后叹了口气,虽然伤怀,但并不意外,只是有点可惜齐朝的大好基业。他平静赴死,却在最后关头被一队神秘人救下。神秘人不肯透露身份,不肯和他多说话,但是对他的态度却很恭敬。耿笛看在眼里,心里渐渐有了猜测。

  这队人一路向北,风越来越干冷,最后都带上了沙尘和干草的气息。最后一次转车时,耿笛被蒙上了眼睛,在周围兜了好几个圈子,终于在一个黄昏踏入实地。

  耿笛知道,大本营终于到了。

  耿笛眼睛上的黑布被撤下,因为长时间蒙着眼,突然接触到光线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