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2、第十章_畅游六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71年9月初,里水县,里水中学

  里水县中学,又称里水中学。

  里水中学占地面积真心不大,却极有历史,是解放前就存在的中学。

  里水中学只有三栋大小不一、新旧不同的教学楼,最大最新的教学楼是初中部,是两层五间;最小最破旧的教学楼是高中部,是两层三间。

  中间还有一栋是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楼房,第一层是热水房与小食堂;第二层是办公室、会议室等;三层是图书馆、阅览室等,目前是禁止通行的,上锁的。

  剩下的就只有两个小厕所,以及被开垦成红薯地的小操场。

  没有宿舍,包括老师与学生都没有。

  里水中学位于县中心,与国营饭店、国营书店、县政府、县电影院、县供销社、里水小学等地很近很近。

  里水县的居民住房都聚拢在县中心位置,外围分布着几个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办起来的厂区——

  东边有家大型矿厂与家属区以及矿区小学,南边有个大型的农场与家属区以及场区小学,西边有家小型的棉纺厂与家属区以及棉区小学,北方有家小型的肉联厂,一个目前已空置的自由市场区。

  里水县瞧着不大,只有一条主街,几条横七竖八的小巷子,却是一个中级县,县革委会下头有十来个公社,那十来个公社下头有百来个生产队。

  农民的儿女、工人的儿女、县城居民的儿女集中在里水中学,却只有六个初一班级,四个初二班级,两个高一班级,一个高二班级。

  学校如此安排,是根据学源人数与教室来安排的。

  为了培养知识青年,学校最大限度的容纳新生,学校从五六百个考生中录取了三百多位初一新生。

  可,从初一开始,有一部分学生,念了半年或是一年就不来念了,大部分是农村生源,觉得学费又贵,路途又远,还没学到什么能用的,还不如早早下地干活挣工分来得实在。

  还有部分是厂里的子弟,厂里招临时工时或是父辈让小辈替了自己的班时,还有一些县城居民,有机会去部队当兵,有的热血学生争取去兵团,去云南或是新疆下乡当知青。

  里水的初中部升高中部。

  说是要参加中考。

  其实已经只是形式了,高中是参加中考,就可以考上的啦,想念就可以念的啦。

  愿意念书和能接着念书的初中毕业生根本不多,原因很多,比较关键一点是招工的标准是初中学,还有高中的学费半年八块,两年高中下来,便是三十二块。

  莫家村只有三个要去县城念初中的,莫兰兰是一个,莫大宝算一个,剩下的一个就是莫晓红,她是用了一个男同学的成绩,给了十块钱,可气的是莫晓红她自己的成绩也考上了。

  那个男同学还是没能去念,他说用一块钱去考一考,知道知道自己的成绩就行,人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