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292章 太后催婚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康,以及,早日生下儿子。

  无论古今中外,政权领导人的身体状况,都会与政权的安稳息息相关;无论政权面临的问题有多大,只要政权掌控者还健康,就都不是问题。

  反之,则是再小的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政权颠覆、江山变色的缘由。

  而‘皇帝要早点生下儿子’,这个观点的内在逻辑,实际上在为了避免皇帝年幼,主少国疑的情况发生。

  ——只有早点生出一个儿子,并尽可能活到儿子长大,政权才能稳定,反之,则将是朝堂暗流涌动,天下人心难安。

  始皇帝嬴政未冠而登基,便有了‘成蛟谋逆’‘嫪毐造反’‘吕相把政’等事件。

  若非嬴政整齐,鬼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三家分秦’的事发生。

  之后的秦二世胡亥,年二十登基,赵高李斯乱权,秦亡;

  西汉平帝刘衎(kàn)九岁登基,王莽篡汉;

  东汉灵帝刘宏十二岁登基,一生碌碌无为;驾崩时长子刘辩年十三,两年后,少帝刘辨死于董卓之手,东汉实质上灭亡。

  再往后,也有数之不尽的例子,证明‘主少国疑’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致命性伤害。

  就拿距离刘弘所处时代最近的几件事说:孝惠刘盈,孝怀刘恭,以及历史上的世宗刘彻、中宗刘询。

  汉高祖刘邦时期,汉室虽然在对匈战略中处于劣势地位,但也仅仅是‘四六开’,乃至于‘四点五比五点五’的微弱差距。

  且彼时,匈奴人的发展已经基本到了天花板,要想更强大,匈奴就面临游牧民族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文明升级。

  即从奴隶制游牧政体,向封建制游牧政体,或者说是‘单于集权政体’过渡。

  而汉室开国之初,天下还处于饱经战火、百废待兴的疲弱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已经有能力,光凭借步车大军,在白登山与匈奴上演了一出‘王对王’‘包围和反包围’,并最终收获了平局,甚至小胜的结果,这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汉室第二代掌权者,就应该发展国力,发展骑兵,然后图谋草原。

  但事实却是:孝惠刘盈在位八年,汉室在面对匈奴的敲诈勒索时,毫无放抗之力···

  面对匈奴单于冒顿,在国书上毫不做掩饰的折辱,吕后竟也只能回答一句:老身年老色衰,不敢奢望单于雄姿···

  而刘盈年少登基,又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既然刘盈自己是年少登基,那他自己就没有多大权力,权力就外流到吕氏外戚之手。

  而刘盈早亡,又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恶化:孝惠长子刘恭,在比老爹更小的年纪,坐上了皇位。

  到刘恭死去之时,‘汉天子’,已经成为了外戚动辄可废立的橡皮擦;到历史上的后少帝刘弘死去,外臣,也成为了‘有权废立天子’的群体。

  孝惠刘盈年少登基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