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三十七章 无线电塔_钢铁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元钊给特拉斯留下了数以千计二极管和三极管,作为实yàn之用,说实话,这个时代的二极管和三极管,都太过庞大了,想想也是,二战时期,美国媲美与原子弹的大型工程,电子计算机,第一代,才用了1700多个二极管,杨元钊的这些,如果有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科学家,甚至可以组装成计算机了,这可是提前了30多年。

  不过,杨元钊也非常清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先别说这个时代,还有人提出基本的计算机的理念,即便提出了,上千个二极管和三极管弄到一起,完美的做出计算的程序编制,这需要的可不是一般的力量,当然了,杨元钊也不会做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电子管的电子计算机,在他的眼里,已经有些落伍了,他手里大量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不说是手机,就算是哪个普通的数jù计算器,它的运算速速,都要超过二战时期,美国研制的计算机,那不是一个代的东西。

  如果有机会的话,杨元钊会拿出晶体管,甚至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样的东西,交给西北的研究员进行研究,可是前提,是绝对控zhì,甚至最起码是华人,否则,他宁愿把这些东西藏着掖着。

  大量新的电器原件,甚至一些只有后世才有的理念,再加上电离层的概念,彻底的扫除了特拉斯在无线电上面的障碍,一定程dù上面,加快了无线电的进程,可在某种意义上,却延缓了无线电在包头出现的时间。

  早在几年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用无线电传输,播放一部圣经的,通guò特殊的编码,完成了对圣经的传输,但是那个无线电,设备都相当的庞大,而且属于是第一代,基于普通的无线电收发器的无线电,现在,加入了电子管无线电,这绝对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个发射器,在没有进入到电子时代的时候,相当巨大,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少数的研究者和巨型船舶上面有用,根本就没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也因此,这个时代,有线电报还是最佳的传输方式,甚至一些军事上面的运作,也跟有线电报有着直接的关系,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两次在亚洲,借助着有线电报的局限性,监听对手的军事部署,甚至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这也是信息战的雏形之一。

  有了电子管,二极管和三极管,一定程dù上面,让无线电的小型化成为可能,杨元钊拿出来的,可不是普通的三极管和二极管,是在数万成品之中,挑选出来的,质量最好的,甚至只有在设施相当严格的实yàn室之中,才能够制zuò出来的东西,通guò他的一体机大量的复制,每一个的质量都是足够保证的,所以,在设计无线电上面,除了少部分的设计问题之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