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六章 投资4000万_239_钢铁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的清楚,启新这个名头,他们是知道,天津北洋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年跟英人连续几次争夺,最终在袁中堂的推动之下,周家的周学熙算是完整的拿下了这个工厂,并且进一步的扩大生产,成为中国第一,前段时间,听说还出口到了外国了,很是为中国人争气。

  杨世堂看着大惊小怪的渠老爷,平静的说道:“小看人是不是,这个水泥厂,几乎都是杨元钊独资的,想来,刘澍应该知道总投资。”

  刘澍点点头,说道:“是的,虽然没有完全的记录,可是在账面上的金额,大概是900万!”

  一个水泥厂就九百万,更何况专做高端布的,甚至是跟洋布竞争的棉纺织厂,怕不是要超过千万,就算是渠老爷也不说话了,其他人都在若有所思,思考着杨元钊之前提到市场份额,又考虑着这个纺织厂。

  刘澍看着众人,又添了一把火说道:“对了,我似乎听元钊说了一声,他从德国进口的这个棉纺厂,他拥有12万锭棉锭。”

  棉锭,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是纺织厂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投资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一般而言,到岸价是5美元左右,也就是10银元,可是到这个中国,各方面价格都极为高昂,一般都是在25-30元左右,12万,只是机qì方面的投资,都在400万左右,接下来是其他方面的投资,原材料的进口还有人工工资厂房建设,一般会是机qì投资的3倍以上,这样,绝对会超过千万。

  超过千万的企业的,恐怕这个时代,在中国,除了北洋旗下的,就是汉阳铁厂了,没想到,包头也有一个,还是悄无声息的出现的,日产9000桶,大家稍稍一算,就可以知道水泥的产值了,虽然生产量并不代表销售量,可是质量好的水泥,还是可以轻yì的销售出去的。

  这下所有人都默然了,12万锭纺织厂,机qì设备已经运过来了,在大家都没有知道的前提下,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即便没有他们,杨元钊的棉纺厂也是可以开起来的,最多的人员上,资金上慢一点,甚至是后者,见识过了杨元钊的庞大手笔,他们也不敢确定,杨元钊就真的拿不出这么多钱。

  就按照12万锭来估计,杨元钊占据51的股份,就是说,加上机qì,他的投资额会超过500万,剩下的500万,众人分的话,没人大概得50万左右,少了点,相对于总体,也是可以接受的,每人大概5的投入,每年的产出会在10万到15万之间,这样的数额,最少是在接受的范围之内,不枉他们来一趟。

  家主们认清了事实之后,就平静下来,杨元钊的信心,包头的一些见闻,让他们都清楚了,杨元钊恐怕不会说大话,一些小范围的串联和调查,还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