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百九十三章 战略的差距_钢铁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北洋跟西北的差异,袁世凯知道一些,却没有那么的深入,这是两个不同体制的问题。此时此刻,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正带着手下所有的亲信,匆忙赶往包头的袁世凯不会去考虑太多。可接下来,随着袁世凯的决定,甚至为了这么一个决定付出的行动,一场影响深远的大幕,就此拉开,这个因为这一个阅兵,而开启的第一个变数,就此拉开,改变了20世纪初整个中国政治格局,在后世,被无数的专家学者所看重和研究,不少人把那一次阅兵设立为胜利大阅兵,就是如此,一个看起来普通的阅兵,居然造成了两大集团的不同反应,掀起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奠定了中国崛起的根基,从这一点上,怎么评价这一次胜利阅兵都不为过。

  后世有无数的学者研究,当时的袁世凯和杨元钊的心理,为了他们两个人当时的选择,做出了很多大部头的文章,加起来有一个人的身高了吧,可是无论是谁,采访到两个人之中的任何一个,说的都非常简单。实际上,两个人的选择很简单,袁世凯一直都非常的警惕,西北,在关键的时刻,没有按照日本人的想法去做,而杨元钊更加是,一旦接到了袁世凯的信号,立刻展现了西北的肌肉,一下子,促成了这件事情。

  这一列专列,没有在北京站停靠多长时间,列车运行图,在知道了袁世凯要来之前,就已经固定下来了。在这个时间段,会给他们一个单独的运行空间。不停留,或者少停留。到达西北,这中间牵扯到的路线调整和时间调整众多,也就是西北铁路局这样成熟的铁路网和发达的无线电,才能够做到这一切。

  平时列车的车速,大概在60-80公里每小时,客专上面,也跑过100公里以上的,但是很少,只有像刘澍。或者杨元钊出行,才会考虑调整线路,让线路的平均时速达到130公里左右,甚至在陆上,周围的50公里,甚至70公里之内,没有任何的车辆。

  这等于是在铁路运行图上面,空出来了一个巨大的空间,由此造成的影响巨大。可是对于领导人来说,是可以享受这个特权的,在过去的几年之中,类似的调整。已经好几次了,这一次,机缘巧合。落到了袁世凯的头上。

  袁世凯和他的随员数十人,被引入到了两节专门的车厢。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一个包间,只不过袁世凯的亲信和护卫们。他们没有选择包间,而是跟随着袁世凯,被引入了跟刘澍等西北高层一样,专门为了高层领导人准备专用车厢,这里不但拥有着强大无线电通讯能力,位于车厢中部的大型无线电台,可以全程无忧的联系到西北任何一个无线电节点。

  开放了专列,运输袁世凯前往西北,并不代表开放这样的全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