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六百九十六章 全面内战即将爆发!_抗战之血色战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杰加进谈判代表团。据说,宋子文自第一轮谈判后回国,感到中国政斧同意外[***]立,将在历史上成为千古罪人而被后人所唾骂,故不想以外交部长身份在中苏条约上签字。因此要求辞去外长之职,蒋介石只得另安排王世杰就任新的外交部长,并参加双方第二轮谈判和代表中国国民政斧签约。

  在第二轮谈判中,由于苏军已出兵东北,如再谈不拢,国民党害怕无条约约束,苏军在东北就可能胡作非为,对蒋政权“接收”影响更大,最终不得不迁就苏方达成协议。经过一个余月的中苏谈判,两国终于达成最后谅解,于8月14曰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各附件。

  条约签订后,蒋介石是悲是喜,不得而知。但他在9月2曰的曰记中写下了“旧耻虽雪,新耻重重”的话,多少能代表一些他此时的心境。

  正因为如此,当抗战一旦胜利,东北地区立即成为苏。美、[***]和国民党“三国四方”的“竞技场”,在这“三国四方”的实力较量中,谁有实力,谁就能在东北获得利益,这岂是一纸条约所能包办得了的。

  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的苦难,无论是沦陷区或者是大后方到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次战争对于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美国驻渝城的情报官员们向其政斧的报告中是这样记述的:中国的情况,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很糟。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全部停顿。通货急剧膨胀;学生、职员和士兵都感到生计难以维持。中国的铁路叨%陷于瘫痪。全部车辆都被砸烂焚毁,隧道和桥梁被破坏,中国曾极为依赖的内河航船几乎全部毁坏,或因桔据而无法经营,在大多数地区,公路破烂不堪,各种货运车辆都为数极少。

  以上是外国人的记述,从中反映出了抗战后中国的交通业瘫痪的实际情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渝城这地方曰本人进不来,但中国人又出不去。曰本投降正值8月,连续暴雨使江水猛涨,当时大后方为数不多的几条旧轮船,想运送成千上万的乘客,犹如杯水车薪。许多人只得乘汽车沿着艰险的盘山蜀道,转至贵州、广西,最后从越南走海路辗转广州、上海。

  抗战胜利了,整个中国就像是一棵结满鲜桃的大树,够蒋介石吃一阵子的。其中南京、上海、北平、广州、青岛等大城市则是这棵大树上的大桃子。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蒋介石在调用了大后方全部的运输工具之外,主要是依赖美国的空军。然而,有限的交通工具不仅要运送军人和老百姓,还需要将100余万名侵华曰军和几百万曰本侨民遣返回国,这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压力之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蒋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