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6章 夜话扬州_大明话事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6章夜话扬州

  虽然从苏州到扬州距离不是特别远,交通也很方便,六七天可到。但调集五百人去扬州这项活动,花费仍然不小。

  据林大官人估计,行动成本至少在千两白银左右,这笔钱都要社团来承担。

  如果当初林大官人肯拿出这笔钱,早把苏州花魁白美人买下来了。

  但事件性质和长远收益不一样,林大官人身为社团首领,宁愿花一千两银子抽调五百人去扬州,也不会在花魁身上砸一千两。

  因为长距离拉练和去外地客场作战,对社团成员而言,是一种很难得的、全方位的锻炼机会,可以非常显著的提高社团成员的组织力,从长远来说具有很大收益。

  所以一千两经费可以用来锻炼社团成员,却不值得浪费在女人身上,这是一个成功社团首领的基本素质。

  夜晚时候,五百人团的正副头领高长江和于恭敬坐在征途的岸边,喝着小酒,畅聊未来。

  几杯酒下肚后,高长江若有所思的说:“你觉得,坐馆有没有在扬州开分堂的心思?”

  于恭敬从没往这方面想过,吃惊的问道:“不会吧?我们又不是官府,在外乡怎么建分堂?”

  毕竟这时代总体上还是乡土社会,大部分地方的基层权力是和乡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小“位面”。

  社团这种组织不同于商帮,它需要攫取基层乡土的权力,所以稍微动脑子想想就能明白,社团很难在外乡扎根。

  高长江却说:“出发前我研究过扬州的风土人情,扬州这个地方与别处不太一样。

  国朝初年,扬州残破,户籍无几,人口凋零,完全没有前朝和今日的繁华。

  其后太祖高皇帝大批迁移苏州人充实江北,所以扬州府境内州县很多人祖籍都是苏州。

  其后盐业实行开中法,输粮于边镇才能换取盐引,又有大批大批的山西、陕西人为了就近支盐来到扬州。

  再往后来,徽商兴起,又有非常多的徽州人为了经商,移居扬州这个交通要冲。

  如今这扬州城人口来源多样,迁移频繁,而且盐业、商业极为发达,与乡土联系紧密的农业却又差点意思。

  所以在如今的扬州城,风土人情与其他地方真不一样,乡土意识比别处弱很多。

  更直观的说,扬州城里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本地人与外地人区分。甚至可以说,城里百姓往上翻几代,全都是外地人。

  这么想过后,你是不是也觉得,想在扬州城建立分堂,并不是不可能?”

  于恭敬大吃一惊,下意识的反问道:“坐馆大动干戈出动五百人奔波四百里,难道真有这个心思?”

  高长江答话说:“不好说,就算这次只是试探,但坐馆从此手里有了几百个了解扬州城的人,那以后发生什么都有可能。”

  于恭敬只能说:“如果真是这样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