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4章 何用读春秋_大明话事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飞。

  辩经的时候,都是抛出一个新奇或者很有噱头的解读,将人打得晕晕乎乎的,然后立刻就走人。

  上次林泰来是这样,这次又是这样,让斗争嗅觉很灵敏的顾宪成起了疑心。

  他刚才就怀疑和猜测,这种仿佛“刺客”的行为是一种没有底气的表现。

  就好比在历史上,派出刺客的一方往往大概率是弱势方,指望通过刺客来平衡强弱。

  所以现在这个时间,可能是经义刺客林某人最虚弱的时候。

  看到成功喊住了林泰来,顾宪成答话说:“自古以来,未闻辩经可以单方面说完后,立刻自称获胜的。

  伱说完了后,不等别人再说,就欲匆匆离去,又是什么道理?”

  林泰来无可奈何,如果只是一两个回合,还能靠着投机取巧的诡辩小胜一阵。

  但若打成了持久战,那可就要拼纯粹的功底了。

  就算他上辈子因为专业原因涉猎过经义,但如何能跟皓首穷经的古人学者相比?

  再说那会儿流行研究王阳明学说装逼,关于王学他倒是看过几本专著,其他的经书也不时髦啊。

  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顾宪成这个有名望的学者都亲自降低身段与自己撕逼了,不敢接更丢人。

  于是林泰来就只能硬着头皮答道:“本以为点出主旨就结束了,不知泾阳先生还有什么见教要补充?”

  顾宪成立即进入了大学者状态,张口就责难说:

  “你的解读固然精妙,但也不见全局,只参透了春秋经大旨的一半而已。”

  林泰来反驳道:“余以为,解《春秋》要先读《论语》,读其中《礼乐征伐》一章,便可知《春秋》之大义。

  只看首句的王字,便可知天下受命于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如何就不是春秋大义的全局?”

  顾宪成吃了一惊,贯通《论语》和《春秋》,用《论语》解《春秋》,这个思路很可以。

  但他逐渐进入了状态,此时能不假思索的回应说:

  “所谓无道,无论礼乐征伐自诸侯岀,还是自大夫出、自陪臣出,都是以道义责其下也。

  探本寻源,却都是从上之无道始,故而圣人有讽其上之意也。

  你看春秋只看到了天下受命于王,就以为哦得道,但却没有看到王受命于天!

  所以从天字就能明白,《春秋》为端本澄源之书也,所以告天下万世之为人君父者也。”

  林泰来说:“圣人笔削《春秋》之时,诸侯乱政,天子失御,君臣关系紊乱,天下为无道。

  故圣人以《春秋》匡正世人,震慑乱臣贼子,希冀拨乱反正,复三代先王之治,才是圣人根本之意也。

  开篇首句就是一个王字,还不能说明问题?”

  顾宪成说:“你说的都对,完全没错,但是不完整。

  我方才也强调过,你只体悟到了一半。

  在首篇的你所关注的王字后面,很快又在无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