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知青4君子_我当知青那几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队拖拉机朝渠首送东西,返回时在半道坏了。司机还算聪明,到附近大队,用人家的电话,给我们大队报告了这“不幸”消息。为保第二天渠首开工仪式隆重举行时有我们大队的旗帜和民兵的身影,我们大队要求大家背上行李步行前往渠首。

  从我们大队到渠首足有七八十里地,打脚量着走过去,在那个年代没啥稀奇。年轻人喜欢用“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话做鼓励。其实大队这拖拉机才有了几年?过去路途再远,也都是打脚量着走过去的。所以步行走过去,大家没意见,也都能接受。何况每人还发了四毛钱出差费,个个心里美滋滋,由渠首副头儿领着,仨俩成群,说说笑笑,搭帮结伙,从寨门口出发,顺着大路向前走去。

  有不愿这么走的:知识青年就不愿这样步行走过去。可是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没办法:不愿意走,也得走;不随大流,又有谁愿做大家的叛逆呢。于是乎,愿不愿意走,也都得随着大家往前走。说句实在话,下乡不是参军到部队。下乡就是下乡:纪律松弛没人管;只要不是太过分,没人跟你过不去。从小队到大队去干活,那就更松散。遇住这种情况,你若觉得这七八十里走过去太远,你可以不去,回家歇着也可以,渠首上也不缺你一个人。但不去就有贪图享受,怕吃苦之嫌。当时大家对这臭名很忌讳,所以一般没人愿意这么干。

  怎样才能做到既能省劲儿到渠首,又不惹人讨厌惹人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乘坐其他大队的拖拉机。千条江河归大海。其实在大家的眼里,尽管是散兵游勇,孤单独行,只要你能顺顺当当到渠首,那就是好家伙,没人指责你不守纪律,只怕还要赞扬你会弄事儿呢。因为这,这时候就有人动心思,想法设法离开大部队,投机取巧趁车去。孙泉源,张永东就是在这时候萌生这种想法才与队伍拉开距离的。但他俩确实是尾随在大部队后面走,一直没停步。走出五六里,新良大队的拖拉机拉着人家大队上渠首的人从岔道上开出来。因为车斗里已经坐满人,若不认识,司机不会停车让再上人。农村青年没有扒车这意识。知青不一样,只要你车不很快,他们就要死皮赖脸扒上去。因而司机看见张永东和孙泉源这背着行李的俩知青,那车开得就更快。就在“突突突突”加速时,坐在车上的一个知识青年,也就是他们大队的渠首副带队说话了:“司机哥,让他们上来吧,他俩都是我的好哥们儿。”为这司机松开油门,点了几下刹车,孙泉源和张永东追过去,把行李朝车上一扔,扒住车厢,纵身一跃也就坐到了车斗上的人窝里。

  孙泉源跟金安然是在知青表大会上认识的。两人一接触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