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三章 海上霸权_穿越187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之一世纪里,所有战斗舰船的基本样式除潜艇外都有所发展。它们的能力几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同种舰船相当。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1。5万吨,装有表面硬化处理的14英寸厚的镍钢装甲,装备了16。25英寸口径的后膛炮和重装甲炮塔。装甲巡洋舰通常与战列舰一样大,装有6英寸厚的装甲,并装备9。2英寸口径的火炮。护卫巡洋舰排水量5600吨,装甲甲板2。5英寸厚,并装有6英寸口径的速射炮。

  历史上,中国海军的落后,就是因为李鸿章和翁同龢的矛盾,导致海军经费不足,错失了这段发展的黄金期,李经述决心把这海军发展的“黄金十年”充分利用起来,建立中国的海上霸权。他的目标是拥有一支虽然远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但特别引人注目的北洋舰队:至少要拥有4艘像定远、镇远号那样的一级战列舰,2艘二级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10艘护卫巡洋舰和大量的炮艇、浅水炮舰和鱼雷艇。

  这个时候,马汉的制海权理论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在1886年秋当马汉为准备担任海军军事学院的职务开始研究历史时,他发现“制海权是一个从来没有被重视和阐述的历史因素”。从那时起,他有了自己的天职,考察成为海上霸权国家的形势和特点,特别是英国。他意识到有利于海上霸权发展的地理、人口、政治和民族特征的因素,马汉在1890年出版了《1660-1783年间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这些书追溯了英国使用海上霸权建立世界贸易和殖民帝国的历史。作为一个岛国,它省略了一笔维持庞大的防御部队的开支,而将军费开支的绝大部分用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主力舰舰队。它的海军利用英国的位置接近西欧的有利条件,控制着北大西洋并最终控制整个世界海域。

  席慕兰将《1660-1783年间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这本书从美国带回来给李经述看时,他如获至宝,去找李鸿章,使得李鸿章认识到掌握海上霸权有哪些好处和怎样发展和如何使用这种霸权。

  李经述说:“海军战时的重要使命是控制海上交通水域,以保护己方货船及运输的安全,同时阻止敌人使用这些水域。在和另一支拥有主力舰舰队的海上强国发生冲突时,只有靠自己的更为强大的舰队摧毁敌人舰队或使之丧失能力,来获得这种控制。贸易战中使用快速巡洋舰袭击敌商船可以部分地破坏敌海上商船运输,但却难以保证自己的商船运输,这仅附属于摧毁敌方可能出现的主力这个主要目的。但是现代战舰不能携带足够的煤来横穿大洋与同等规模的敌舰队作战。所以需要海外基地以使舰队的活动区域能延伸到海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