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二章 从卑微到伟大_穿越187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李经述对丁龙的故事也很感动,他还接受了哥大校方的邀请,对哥伦比亚的数百位师生作了一场现场演讲,主题就是“从卑微到伟大”。

  李经述面带微笑,声音洪亮,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我刚听了丁龙的故事,乍一看上去,有些不可能、不可信和不可知。像是神话,却是现实。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人的意志不死。丁龙以卑微之身做成了彪炳史册的大事。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武训,他和丁龙做的事情差不多。武训这个人,对在座的各位来说,是一位遥远的东方人,但在现在的中华帝国,他是妇孺皆知的君子!”

  李经述便讲起了武训行乞兴办免费学校的故事。

  武训先生是山东省堂邑县武庄人,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1859年,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兴学。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足迹却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每次讨得较好得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则象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他有时还像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经过多年的辛劳,武训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无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七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训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助他办学。

  二十八年后,在武训49岁时,他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在1888年,武训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坚定的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