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章 当山东巡抚_穿越187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民在不便时,上下通情,使乡绅或通律法之人,任民公举以入局,调和官民矛盾。

  此外,在折子里,李经述还提出将“惠商”作为“立国”之本,鼓励民间自行设厂开矿,主张对于近代工矿各业、交通运输等,不问官民,只要有地有钱,即可随意开办。在教育上,李经述提出,育英才为第一义,建议在每一小乡镇,设初学塾;一州县及户口繁盛之大镇,设一文学塾;一府设书院,一省设高博学院,对于新式学校所开课程,除中国传统的经学知识外,还设各种新学,诸如文事、武备、天文、地理、算学、格致、化学、农学、商学、工学、万国史学、万国公法,以及各种要学,在今后科举考试中,考此等学问。

  李鸿章看了这折子后,大为赞赏,在折子上加注:“大振乎主权,严限乎官权,渐长乎士权,略予乎民权,则内治日起有功矣”,然后找了两江总督刘坤一等重臣联署此折,上奏光绪皇帝。这些强国的建议,条条务实,属于稳健的改革,在朝堂之上,二十一岁的光绪皇帝看后,耳目一新,恨不得马上召见李经述。对于有何办法可以快速强国?对光绪皇帝而言,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整十年。

  从十岁懂事时起,光绪皇帝就每天背诵“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的清国祖训,但事实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片国土就被列强瓜分,仅沙俄一国,占中国的国土,就近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六分之一个中国:如1858年5月《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约40万平方公里;1864年,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英国占领缅甸,图谋西藏;法国虽然在越南战败,但图谋之心不死……中国版图大大的“海棠叶”被列强贪婪地啃得体无完肤,屈辱感始终伴着光绪皇帝长大。而且在国内,新疆、云南、湖北、两广等封疆大吏各自为政。在1892年,没有一个人像二十一岁的光绪皇帝那样,迫切想要知道强国之策。

  这时的光绪皇帝,正在学习如何正式亲政,迫切需要政绩来让慈禧太后彻底不管政务,所以对维新变法很热衷,和一些主张维新的大臣走得很近,比如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太子少保、军机大臣廖寿恒,内阁中书杨锐等,这些人被朝廷内的“清流党”称为“新党”。听说李经述是李鸿章的儿子,光绪皇帝准备召见李经述,但他又怕慈禧太后会反对维新变法,那天上朝后,光绪皇帝将李鸿章单独留下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顾虑。

  “皇上放心,老臣去说服太后。”李鸿章退朝后,到颐和园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