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九十七章 华夏军人的良好习惯_我来自大明辽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联系起张盘的延时,以及同在山东为官的地方大员来信抱怨,说是遭受了一股数量不小的盗匪袭击,请求支援,袁可立心中不无骄傲,却又心照不宣。

  于是,便依着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放缓了脚程。

  在此过程中,同为拥有真性情与家国情怀的爱国者,二人每每有感而发。

  二人都是务实之人,于细微处得真知,立足实践探真理,基于山川工农论天下时局。

  非但彼此之间获益匪浅,更令卢象观与黄宗羲这两个欲行万里路的儒生,眼界大开,大受启发。

  对此,袁可立与重真都是十分的乐见其成。

  周吉总是不言不语,却若有所思。

  吴三桂铁了心的少说话多做事儿,且因书读得实在太少,见闻受限,因此也插不进话去。

  至于马宝赵大同袁七祖宽等货……哎,笨了点儿。

  “我的伙伴里除了阿吉,也就是金福麟兄弟聪明点儿啊!”重真摇头叹息。

  天晚了,一行人就干脆宿在小村庄里的老农家中。

  这里有平整的泥地小院,忙于家务又盼君归的大嫂子,满地儿撒欢的孩子。

  还有看到阿黄先是狂吠几声,见高大的阿黄理都不理,便又摇着尾巴凑上来套近乎的小狗子。

  朴实的农人无不用最丰盛的晚宴,来招待这些守护他们安居乐业的人——咸菜炖豆腐,以及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舍得喝上几盅的腊酒,有些都藏得有些发酸了。

  吴三桂于吃食一道最是娇生惯养,皱着眉头咽不下去。

  重真却碗到酒干,还将酒葫芦里的烧刀子倒出来,与之分享,看着面色黝黑的老农们脸上,那受宠若惊般的惊喜笑容,别提有多开心了。

  虽然农人坚持不肯收银钱,但是袁可立还是坚持在第二天清晨离去之时,留下一些铜板儿,或者极细的碎银子。

  非但鼓励他们去登州莱州,或者附近的集镇,采购一些生活或者耕作的必需品,还鼓励他们将家中多余的物件或者食物,也都拿去交换。

  重真一边感慨泱泱大明,尚且存有以物易物的华夏古习俗,一边又对袁可立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难怪他能将登莱治理得这么好,军政二道自不必说,关键是还触摸到了经济的大门,虽说还停留在最为基础的阶段。

  五天之后,当夕阳在天边燃烧出一片红晕的时候,海风一吹,潮润的空气驱散了冬季的干燥,并不十分高大,却古朴苍劲的莱州城墙,已然在望。

  不过,袁可立并没有立即率人入城,甚至不曾派人去惊动此地的知府与参将,而是径自拍马绕过莱州,率先迎着呼呼的海风,往海边飞快奔驰。

  他的亲卫紧紧相随,就连很担心自家老爷会从马上摔下来的袁阿福,都压制不住内心喜悦的,不断催促着座下马匹。

  重真等人相互看看,虽然不明所以,却也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