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7章 我蛮夷也!_大汉第一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7章我蛮夷也!

  “讨······”

  “讨贼檄文?”

  卫满朝鲜国都,平壤城。

  看着眼前,那名衣衫拦路,满面风尘,混身上下都透露出疲惫的武士,卫满只强自镇定的伸出手,结果那张明显沾有血斑的‘白’绢。

  但在接过白绢之后,卫满的注意力,却几乎没有片刻,放在绢布上那封‘讨贼檄文’上。

  此刻,卫满的关注点只有一个。

  ——这面绢布之上,写的是‘讨贼檄文’,而不是战书!

  说来这‘檄文’和‘战书’的诧异,就不得不提到自春秋之时,兴起于天下列国之前的‘君子之战’。

  在彼时,华夏无论是内部征讨,还是对外征伐,都有几项必须要遵守的规定,或者说潜规则。

  如开战之前,必须向敌方发去宣战书,道明己方将派出多少兵马,于何时、何地发起进攻;

  若不如此,便会被天下指责为‘不宣而战’,有悖君子之战。

  而收到战书的一方,也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应战,还是求和;

  如果是求和,那就应该在开战十五天之前遣使,向开战方乞和;若是应战,则需要按照战书上所指定的时间,将军队开进预定的战场。

  这,便是‘战书约战’。

  在双方都按时抵达战场之后,双方还需要进行交涉,商讨具体的开战时间,如某月某日什么时辰;

  而到了真正开战这一天,即便约定的开战时间已到,双方都必须保证:在敌方列队完毕之前,不首先发动攻击。

  这,则是‘不鼓不成列’。

  战前如此,战后的规矩,那也是不胜枚举。

  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便指不攻击负伤者,且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又如战场之上,若是碰见敌国的君主,非但不能对其发动攻击,反而要恭敬的整理着装,下车下马,对这位敌国的君主行礼致意;

  再如‘礼不伐丧’,则指敌国君主死去,亦或是遭遇洪涝灾害时,不能对其宣战等等。

  到现如今的汉室,虽然这些曾存在于华夏大地的‘君子之战’,都已被某个孙姓兵法大家破坏的一干二净,但也还是有其中几项,至今都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华夏文明;

  甚至在未来上千年的岁月里,这仅存的几项关于‘君子之战’的默契,也都仍被华夏民族恪守。

  ——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以及:师出有名。

  这,便是华夏历史上,‘战书’的由来。

  与之相比,‘檄文’的出现却更晚,时代也更靠后,属于当今世界的‘新鲜事物’。

  按照现如今,天下所公认的史料记载,华夏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封‘檄文’,距今也才过去不到十年;

  ——汉七年,自立为西楚霸王的鲁公项羽,在垓下兵败之后逃至乌江畔,弹尽粮绝,无奈自刎身亡。

  在项羽死后,为了使天下尽快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