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6章 粮食,必须官营!_大汉第一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中的户口、人口,便诡异的没有再增长呢?

  难道是居高不下的粮价,让那些躲进深山老林,以躲避战乱的前秦、战国遗民不愿意下山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被记录在汉室的档案当中,刘盈也很确定未来,某位太史公的史书之上,也不会为这个问题,给出太过明确的答案。

  因为这个答案,太过于残酷,又太过于令人悲痛······

  事实是:《授民田爵令》颁布的第二年,即‘下山登记户籍可以领田亩’的消息,在关中传播的更为广泛的汉六年,关中新多出来的户口,比汉五年还要多!

  但在那一年,在那‘石八千钱’的天价粮食面前,有数之不尽的农民,从最开始的卖儿、卖女,到后来的易子相食,最终,沦落到了活活饿死的地步······

  才刚下山,从官府领到田亩的‘新民’,都没来得及适应自己‘汉人’得身份,就发现自己倾尽家财,都买不起米粮三五石,以作为春耕的粮种!

  早一些下山,或本身就没有上山避难的百姓们,更是欲哭无泪的看着手中,那一堆堆卖了几百石粮食才换来,如今却买不回几十石粮食的铜钱。

  在如此令人发指的超高粮价面前,就连官府、朝堂,乃至于天子刘邦,都只能祭出‘汉三铢’这种自掘坟墓、自毁根基的经济举措,以缓解中央财政的困局。

  自汉六年那次全关中范围内的粮价鼎沸起,关中人口锐减、户口减少,粮价举报不下,私铸三铢荚钱成风等一系列后遗症,也让汉室,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困顿。

  为了抚平那一次粮价暴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汉室容忍了‘面值半两的三铢钱’这种怪胎,在汉室存在了足足八年。

  直到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驾崩,太后吕雉亲颁诏谕,禁民私铸钱,汉室的货币市场才稍稍回到正轨。

  至于粮价,那就更不用说了。

  ——刘盈至今都还记得:前世,自己年满二十二岁的那一年,即汉十九年,关中的粮价,也依旧没有跌下每石千钱!

  在原本的历史之上,为了让关中的粮价,从汉六年的每石八千钱,降到汉武帝元年的每石六十钱,汉室,足足耗费了近百年的时间。

  而这百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便被后世史学家笼统的称之为:文景之治······

  “母后或有不知。”

  将沉重的心绪从瞎想中拉回眼前,对母亲吕雉稍一微笑,刘盈的面容之上,也不由带上了些许沉凝之色。

  “去岁秋九月,儿因整修郑国渠而往莲勺,沿途所见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之关中农户,不知凡几。”

  “至莲勺,得见自来而修渠之渭北民壮,儿更屡见民男岁三十余,却仍骨瘦嶙峋,面呈菜色者!”

  “——须知父皇授民田爵,至今不过六岁;凡关中之民,今当皆坐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